1948年9月,解放战争进入关键阶段。为了彻底切断东北国民党军与华北守敌之间的联系,形成关门打狗的战略态势,中共中央军委果断作出决策:必须迅速夺取连接关内外的战略要地锦州。这一行动具有双重战略意义:一方面可以截断东北敌军南逃的退路配资头条,另一方面也能阻止华北敌军北上增援,从而确保我军在东北战场上的绝对主动权。
10月4日,刚刚在兴城战役中取得胜利的第四纵队,在战斗间隙举行了隆重的表彰大会,对在战斗中表现英勇的指战员进行了嘉奖。就在此时,他们接到了新的作战命令:与第十一纵队、热河独立第四师和第六师一起,划归第二兵团统一调度,负责阻击从锦西、葫芦岛方向前来增援锦州的敌军。根据部署,第四纵队需要在塔山至髙桥一线构筑防御阵地,预计要坚守7至10天,为攻城部队争取宝贵时间。
这个突如其来的任务让第四纵队的指战员们感到有些措手不及。作为一支以擅长野战和攻坚战著称的部队,他们对于打阻击战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纵队司令员吴克华、政委莫文骅和副司令员胡奇才立即召开紧急作战会议,认真研究上级的作战意图和要求,详细分析敌我态势、地形特点以及部队士气等关键因素。
塔山的地形条件并不理想,它并非如名字所暗示的那样是座险要的山峰,实际上只是一个海拔仅几十米的土丘。更令人担忧的是,这里地势开阔,敌军完全可以轻易绕行,这给防御作战带来了极大挑战。
展开剩余72%会议结束后,部队立即展开行动。第十二师作为先头部队,昼夜兼程赶往塔山堡和白台山一线,为主力部队进驻防御阵地争取时间。与此同时,第十师、第十一师及纵队直属部队在完成战前动员后,全体指战员都意识到这将是一场异常艰苦的阻击战,纷纷表示做好了连续作战、不眠不休的思想准备。在短短两天内,各部队就迅速到达指定位置,并立即开始构筑防御工事。
为确保前线指挥的坚强有力,总部决定派纵队副司令员胡奇才亲临第十二师前沿阵地督战。更引人注目的是,总部还特别派遣了情报处处长苏静携带电台前往指挥部,以便实时掌握前线战况。
这一安排引起了司令员吴克华的强烈不满。在他看来,这无异于在指挥部安插了一个监军,是对自己指挥能力的不信任。按照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这样的安排确实令人难以接受。但从战役全局来看,这一举措又显得十分必要。正如林彪总指挥所说:准备了丰盛的宴席,却来了不速之客,如果稍有闪失,整个东北野战军就可能陷入被动局面。
在这场关键战役中,攻城作战与阻击援敌同等重要,甚至后者更受重视。负责攻城的五个纵队配备了数百门重炮,在兵力和火力上都占据绝对优势。攻克锦州只是时间问题,真正的关键在于能否顶住敌军从东西两个方向源源不断赶来的增援部队。一旦援敌突破防线,攻城部队就可能腹背受敌,导致整个战役功亏一篑。
从地理距离来看,由锦西、葫芦岛方向赶来的东进兵团距离锦州最近。敌军集结了9个师的兵力,在海空军火力支援下,对第四纵队阵地发起轮番猛攻,这无疑给防御部队带来了巨大压力。正因如此,塔山防线成为林彪最为关注的焦点。
林彪在指挥作战时有个特点,就是经常越级指挥。考虑到第四纵队的上级是第二兵团指挥部,如果按照常规逐级上报战况,很可能会贻误战机。因此,他决定派苏静常驻第四纵队,明确要求其不得干预纵队指挥,但要确保将前线情况和作战部署及时准确地反馈给总部。这样,林彪才能更好地把握全局,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为保万无一失,林彪还命令作为战略预备队的王牌第一纵队主力进驻高桥地区待命,随时准备增援锦州攻城部队或塔山防线。
经过深入的思想动员配资头条,第四纵队全体指战员斗志昂扬。在随后的战斗中,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他们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钢铁防线。在这场惨烈的阻击战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战斗英雄和感人事迹。
发布于:天津市同创内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